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据悉,地球陆地上荒漠化和盐碱地两大类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一多半。盐碱地是世界上仅比荒漠条件略强一点的、类似或等价于荒漠化的土地。我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盐碱地占据三四线城市生产生活生存范围,开展鸡脚棉在盐碱地区的机械化种植推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世纪前,清末状元张謇兴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开创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先河,为实现原材料的自给自足,在南通及江苏沿海地区的盐碱地上发展种植鸡脚棉。
鸡脚棉,因叶片形似鸡爪得名。当年,鸡脚棉非常适合地方土机织造粗纱生产,畅销国内市场。随着时代变迁,鸡脚棉逐渐被大陆棉替代。
2012年,南通市高级农艺师曹云泉访遍了南通沿海地区的棉花种植地,发现了一株鸡脚棉的变异品种。在南通“销声匿迹”多年的鸡脚棉,重被发掘。“叶面小、透光性强,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这些都是鸡脚棉的优点,如果能适应机械化采收要求,未来其也有望成为机摘棉的种植品种。”
曹云泉希望鸡脚棉不但能够作为一个古老的棉花品种资源得以保存,更希望通过选育改良焕发出全新生机。因当年鸡脚棉大量种植是由张謇先生组织实施,故将其命名为“通謇一号”。
近年来,南通市科协联合多部门积极推进鸡脚棉优良品种培育,消失了近百年的鸡脚棉培育研究受到领导、专家关注,使其在盐碱地大面积种植成功,不但为南通纺织业提供优良原料,同时为利用改良盐碱地,保护地球作出贡献。
南通市科协连续多年将“棉花特色品种培育基地建设预研”等项目列入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并联系棉花种子专家、喻树迅院士,纺织材料专家姚穆、蒋士成院士到实地察看棉花长势。专家认为,鸡脚棉品质好,无论长度、强度都更能适应机械化采收的要求,具备长足的发展空间。2019年,南通市科协转呈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有关南通棉花特色品种“鸡脚棉”建议的报告》,获市领导批示。2019年8月,市级科技项目《耐盐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沿海滩涂示范种植》通过课题验收。2020年,位于通州湾的鸡脚棉栽培试验田中,经历夏季多雨水的环境,鸡脚棉长势良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高湿能力。
今年1月,曹云泉收到了《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中刊载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通謇一号棉花品种的性能》,曹云泉是本文的第三作者。曹云泉表示:“关于鸡脚棉的性能,有最新权威说法了!”
这篇论文介绍了鸡脚棉的试种情况,以详实的数据、图表、照片等作支撑,分析了其棉纤维品质、棉籽纤维特征。文末做出结语:“通謇一号棉花品种作为细绒棉的一种,纤维细度、长度、强度、转曲、颜色、光泽等方面性能良好,是陆地棉中纤维长度最长的品种之一。纤维性能决定其可用于纺制英制支数100支及以下纱线的原料。由于没有经过抗虫转基因改造,纤维马克隆值与线密度、成熟度的关系仍保持较好,便于应用。棉株基本适应机械化种植与采收,具有一定抗盐碱性和抗台风能力,适于沿海滩地种植,有一定适用前途。”
“这篇论文是对八年来鸡脚棉研究、培育、试种的全面总结,证明了鸡脚棉大面积种植开发的可行性。”应新疆有关鸡脚棉推广种植协作单位要求,曹云泉向他们提供最新选育的鸡脚棉棉种5公斤,由此开启优质鸡脚棉在新疆盐碱地种植采收机械化试验种植的第四年。同时,南通市今年鸡脚棉的试验种植与新品种选育也已有序展开。
曹云泉建议,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尽快组织开展鸡脚棉在沿海地区的机械化种植推广工作,同时吸纳更多高端纺织企业参与鸡脚棉的开发利用,采用机械化、实体化、市场化运作模式,使高端纺织与棉花特色品种培育有机结合,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南通市两会期间,一直关注鸡脚棉培育研究的市政协委员、市纺织协会副会长金鑫也提交了一份“将通謇一号鸡脚棉作为江苏沿海滩涂先锋作物种植”的提案。他认为,在沿海滩涂大面积、机械化、现代化种植鸡脚棉,不仅是继承发扬张謇垦牧文化精神,也符合国家和省市沿海开发的战略要求,可以将江苏特有的地域优势沿海滩涂开发和利用起来,实现沿海滩涂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市科协组宣部 丁倩
责任编辑:喻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