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973计划“光电功能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名字被命名为小行星的名称
“闵乃本星”闪耀天空
来源:南通市科协 发布时间:2019-11-01

■他放弃了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归国潜心研究,用20年的时间,让介电体超晶格材料成为国际热门领域,并开创出一门被称为“畴工程学”的新生学科。

res01_attpic_brief.jpg

闵乃本(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江苏如皋人,物理学家、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9月16日下午,著名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闵乃本于南京逝世,享年83岁。闵乃本院士去世的消息传到如皋,传到母校南通市二中,家乡的人们为这位科学巨星的陨落悲痛不已。

斯人已去,但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以闵乃本命名的小行星在离地球两亿多公里的轨道上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2013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为“闵乃本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闵乃本院士何以能获得这一世界公认的殊荣?记者来到南京大学,采访了闵乃本夫人葛传珍教授。

葛教授满怀深情,娓娓道来:“1935年,闵乃本出生在如皋西南重镇石庄的何家巷。他的童年时代,正值日寇侵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趴在姐姐背上躲避日寇的飞机,成为闵乃本少时最深的记忆。

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他小小年纪就对民族屈辱有着深深的感触,萌生了振兴中华的理念。”

1955年9月,闵乃本考上南京大学。他在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教授的带领下,闯入了当时国内尚是空白的晶体缺陷研究领域。1982年,他的41万字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问世,成为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

1983年,闵乃本在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成功解答了“晶体表面粗糙化”这一难题,被学界誉为“近10年来晶体生长理论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获得美国“大力神”奖。美国晶体生长协会副主席罗森伯格教授主动提出要与他签订10年工作合同,让他留在美国继续研究。面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却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

从此,闵乃本耐住寂寞,投身科研。1990年,闵乃本提出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一块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能够将一种颜色激光同时转换成三四种颜色的激光。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下定决心要制备出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终于,研究组1996年制备出了同时能出两种颜色激光的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这项科研成果发表在世界级学术刊物《科学》上,美国斯坦福大学一批科学家纷纷介入,冷门领域走向热门。

葛传珍教授介绍说:“乃本创新地将超晶格的概念由半导体推广到介电体,发现了一系列新颖的现象与效应,并且证明这些现象与效应在光电子产业中的重大应用,在光电子学和声电子学领域开拓了一条通过人工调制和控制介电体微结构来发展新材料与新器件的道路。”

闵乃本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并制备成功钼、铌、钨等体心立方高熔点金属单晶体。他是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973计划“光电功能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发明准位相匹配材料、铁电晶体图案极化技术,三基色和新型白色激光器,开拓铁电畴工程学,建立了晶体闵氏亚台阶理论等。

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闵乃本领衔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通过将近20年的努力,闵乃本使得这类材料从冷门变成国际热门领域,在光电子学、声电子学、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诞生了一门被称为“畴工程学”的新生学科。目前,“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用于制造医用激光器,既可查病灶,又可用于治病,医用前景广阔,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此稿刊登于2019年8月15日《南通日报》A1、A2版)

责任编辑:严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