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蘑菇云的清华第一人——陈 达
发布时间:2016-11-30

中国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南通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于2016年7月2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当日,南通市委、市政府向陈达院士治丧办发去唁电并转其亲属表示沉痛哀悼和诚挚慰问。

1937年7月,陈达出身于江苏南通县东社镇一个贫困的家庭。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让这个本来就穷困不堪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陈达才得以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习。1957年考取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3年完成大学学业。为响应祖国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陈达毅然放弃留校工作机会,怀着满腔热情,远赴边疆,成为地处戈壁荒漠的中国核试验基地一员。他决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生他养他的祖国,开始了30多年的核武器科学研究,也从此开启了投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漫漫人生征途。

1964年,中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中国从此进入了原子核时代。就在核试验烟云还在天空翻腾之际,为了获知原子弹爆炸的准确能量,为以后的核弹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陈达和他的战友们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登上卡车,奋不顾身冲向禁区取灰烬样品。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陈达和同事们研究出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经过多次试验检验和完善,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后来,陈达和同事们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93年开始,陈达负责中国第一座军用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设计建设,提出军用堆模拟设备规模和设计规格书,确定物理方案,组织各项技术审定及评审,并完成全部带核调试任务,直到1999年10月反应堆投入运行。自脉冲堆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后,陈达一直担任委员会委员,在脉冲堆实验系统技术改造、反应堆安全评审、反应堆应用等方面给予指导。

陈达长期从事放化诊断、放射性测试分析、放射性计量学和射线谱学等核技术应用研究工作,解决了复杂体系下的放射化学诊断难题和某些测试技术难题,为中国放化诊断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领导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3月,陈达从研究所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应邀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1月,陈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将核科学与材料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发展方向,创建了“核科学与技术”新学科。经过不断拓展,由陈达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南航核科学与工程系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他说:核反应堆物理师资缺乏,我要亲自上阵教学。他教学、科研两手抓,十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人才。2013年9月,由陈达领衔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顺利获批,该项目的立项对南航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2010年1月,陈达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号召,以为国防事业献终生的豪情再披戎装,投入到他为之钟情的国防科技事业。他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核科学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在研究所承担的国防预研、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中担任技术顾问,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攻克等方面积极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与指导作用。

“蘑菇云的美丽真是无法用言辞来形容!”陈达如此形容蘑菇云。他的办公室墙上永远挂着两张他最喜欢的照片——两朵艳丽的蘑菇云。办公室里还有一架有些陈旧的手风琴。回忆起自己与那架手风琴的故事,陈达总会笑着说:“我在戈壁滩工作30年,虽然环境艰难困苦,但我们很乐观,有时还排练文艺节目,这手风琴一直随着我。”原来,陈达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不仅成绩优异,还在学校文工团里学习拉手风琴。陈达还常常哼唱起那时候自己擅长弹奏的《山楂树》。与陈达接触较多的同志介绍,陈达出席一些活动,如不穿军服,便会着深色正装外加一条白色围巾,高兴时还会诗兴大发,挥毫泼墨,颇能见其书法功底。

陈达情系桑梓,一直关心支持家乡南通的发展。多次到南通开展学术讲座、视察指导工作,并多次通过南通市科协、市联系服务部为南通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陈达协调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会议等重要院士活动在南通举行,引荐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到南通开展产学研合作;陈达在南通市中兴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设立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协调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得到陈达儿子陈伟时的帮助,南通市科协、市院士联系服务部整理提供)

作者:南通市科协、市院士联系服务部丁倩

责任编辑:《江海春秋》杂志社朱慧、严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