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士工作>院士动态
新技术引领产业走向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8-01-31

新技术引领产业走向新时代

智能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重要伴侣”,“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和谐发展与融合”,“智能的南通要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昨天上午“2017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开幕式上,6位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就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智能,人类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很多目标任务,都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些都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插上“翅膀”。

北京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认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首先要认清使命,把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作为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在这之中,要特别关注融合、数据链、智能这三个特征。”杨学山说,信息技术走到今天,其最大特征是技术体系能够和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业能力相融合。在这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条无缝的、高质量的数据链,进而推动生产过程、管理过程等等环节的思维自动化。在他看来,智能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方向,而工业能力和信息能力的融合以及相关的数据链就是智能化的支撑。南通如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中博得先机?杨学山认为要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第二是要培育和发展企业家精神。

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从战胜多名世界顶尖棋士的Alpha Go说起,分析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别。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以润物无声的柔软改变整个世界,这让我们更要“对科学,对人工智能有敬畏之心”,进而更好地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李德毅说,创新驱动,智能担当,科研转化为生产力还有很长的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南通开花结果,需要市委、市政府多年持续不断的扶持和投入。对未来,他畅想道:“机器人将成为人类认知自然与社会,扩展智力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改变人的生产活动。”

信息技术,让生活更“智慧”

从气象预测到语音识别,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让生活更便利,也更“智慧”。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我市共同签约建立智能感知研究院,研究所所长陆卫说,研究院将聚焦应用,实现技术的产业化,最终服务南通。什么是智能感知?陆卫说,就是把红外光谱探测技术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打造一双“慧眼”,看到人眼看不到的东西。他举了个例子:一座厂房的屋顶,肉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可由这双“慧眼”拍下的照片,却显示出了不同的颜色,“原因在于这片屋顶用了多个不同产地的油漆”。他表示,这样一双“慧眼”在南通将大有可为, 可以在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医学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看来,新兴技术的运用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更多是在跟随人的体验和需求而发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技术越来越贴近人的认知。”侯晓楠认为,人工智能将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同时也是公司的一项基础能力,“它融入到了我们很多产品的细节里”。对于不少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侯晓楠说,我理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人的智能和机器智有更好地和谐发展和融合,并希望将其融入到不同产业,真正让其伴随人类发展的步伐。

硬件开发,为智能时代提供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支撑智能时代的芯片、半导体等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广阔的机遇。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的支撑。”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说,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市场份额将达到2200亿美元,涉及消费、医疗、物流等各个领域,这不仅带来对传感器等硬件的需求,也让数据处理量变大。这个过程将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比如硅光子,光子替代电子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王曦说,这也是新的战略制高点,因此上海微中所在南通成立了一个光电技术中心,就是想让硅光子技术研究有个产业化的平台。

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平稳发展,但仍然存在对外依存度高、核心芯片未实现国产化等问题。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表示,当前集成电路政策在进一步优化,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南通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并有通富微电这样的领军企业,在未来应有更好的发展。他建议,南通市委、市政府要树立长期可持续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制定出相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同时,还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强化与国内外各种企业、各类资本的合作,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

 

(此稿刊登于2017年11月19日《南通日报》A1、A4版)

责任编辑:严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