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士工作>院士动态
中央创新区应该如何建?院士专家为南通发展把脉出招
发布时间:2017-05-31

5月22日,由南通市科协、南通市科技局等单位联办,南通市院士联系服务部承办的“2017通籍院士家乡行”系列活动——“中央创新区建设”院士咨询会在南通召开。印象初、李大潜、陆建华、吴慰祖、姚穆等知名通籍院士,以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卡米尔·S·加布里埃尔齐聚一堂,共同为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从教育到引进 人才建设刻不容缓

中央创新区如何建?人才成为院士们建议中的关键词。“中央创新区故事很好很吸引人,但是要讲好,不容易。”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陆建华指出,中央创新区建设要按照南通的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引进人才,要着力打造创新的“土壤环境”,“我们要的是能够把科研成果变成实打实的经济价值的专家,而不是带着美国学术界头衔的专业非对口的专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十分关键。”

对于人才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军委综合参谋部第五十五所研究员吴慰祖建议,政府要立足共享思维,积极搭建科技情报、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公共平台,除了政策性服务外,一方面可以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大型设备的公用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搜集汇总国内外的科技情报,从而提高中央创新区的建设效率。

人才问题,一方面是引进,另一方面则是培育。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惠民工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更发挥着引擎的作用,对我们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李大潜表示,南通的基础教育一向走在前列,要发挥优势,发展素质教育,不单纯地以成绩作为学校的衡量标准。同时,针对南通大学的建设问题,李大潜表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贵在集中方向、突出特色优势、持之以恒,与其铺开规模走国内顶尖综合性大学的建设路线,不如突出重点,打造特色专业、精品学科,打响学校品牌。

以高品质农副产品 撬开上海大门

院士咨询会当日,正值南通市政府对外公布了《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南通市副市长徐新民介绍,南通将构建以“三港三城三基地”为重点的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空间格局,加快把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

对于打造上海北大门这一方案,院士专家团一致表示赞成。“这次回来参加家乡盛会,我非常高兴,对南通的发展也充满着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教授印象初说,得知南通正在努力打造“创新之都”,感到非常高兴。他建议,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要发挥好独特区域优势,量质并举地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北大门”,“比如,我们可以建立高质量的上海农产品基地,把好绿色无污染等质量关口,打出南通品牌,扩大购买南通农副产品就是‘买放心、买健康’的影响力,成为上海市民首选的菜篮子、米袋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姚穆同样指出,农作物要走高品质路线,以往我们发展农业的第一个指标就是单产,中国大米的品质优点却很少为人所知。最近四年来,我们每年进口的越南大米都有120万吨,但自己的大米却在仓库里上霉了,质量问题要引起重视。

注意规避缺点 发展重量更重质

“看待事物总要一分为二,我们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扬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缺点。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们很多工作都把数量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质量为先。”姚穆举例,如全国推广的棉花品种都是转基因抗虫棉,把害虫进行的干扰遏制了,是好事,但是也有缺点,最近几年他从研究工作中发现,正是由于鲜有虫子来授粉,全部靠风授粉,现在棉花的雌蕊很难授得上粉,所以棉花不孕籽比例大幅增加,过去不孕棉花籽所占比例最多3%,现在却高达12%。他指出,改良品种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做好的,中国纺织产业必须做精细产品,要重视这一问题。

又如城市发展与污染的老大难问题,印象初表示,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提前谋划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绝不走先污染再处理的路子。单就以发展农业来说,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首要保证的就是土壤不能遭受污染。为了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得不偿失。

 

(此稿刊登于2017年5月24日《江苏科技报》A5版)

转引江苏科技报》

责任编辑:严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