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士工作>院士动态
高点定位科学规划 打造未来增长极
发布时间:2018-01-31

院士建言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

作为南通未来的核心区,中央创新区建设备受关注。建什么样的创新区,怎么建好创新区?17日上午,包括14位院士在内的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中创区建设建言献策。

建长三角不可或缺的功能区

未来的中创区是什么样的,高楼林立抑或是绿水相依?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期待。而在院士专家们的期待里,中央创新区是南通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长三角地区不可或缺的功能中心,是多功能融合、充满创新创意的活力之城……

不要想南通自己做什么,而是要想整个长三角缺什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吴志强说,将“长三角”缺少的功能放在中创区,这就是长久的活力。在他看来,南通建设中央创新区符合历史脉搏。“现在的创新模式从过去的‘草原模式’转变为‘大都市区域创新模式’”,中创区应整合不同功能,构建智慧网络、复合空间,为生活于其中的人营造多元的、24小时的交往氛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化研究院研究员杨裕生认为,中央创新区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南通城市形象,也将成为南通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他表示,有效的空间、功能融合更有助于提高年轻人的创新积极性,应鼓励创新的交叉融合、互相促进。

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引领南通未来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郑有炓建议,成立一个先进技术研究院,邀请名校、名企建立研究机构,引领不断创新。

以战略性眼光培育新兴产业

地区发展需要产业支撑。谁能占领新兴产业、技术高地,谁就能引领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授顾晓松看来,建设中央创新区,应以战略眼光培育战略性的、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符合社会重大需求的新兴产业,培育可参与国际竞争的、可支撑未来15年经济增长后劲的新兴项目。

创新模式已从点式创新、面式创新转变为平台式创新。”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说,中创区的体制机制建设应更侧重于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让不同的创新主体构建起有效的创新链。此外,当今时代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链条已大大缩短,“要重视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进行有机对接”。

我们要思考一下未来十年、二十年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到底是哪些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建议,围绕国家正在实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人工智能计划,梳理相关项目,筹划相关产业培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亚珠则表示,自己的团队将在南通开展项目,希望帮助南通的医疗行业在国内打响品牌。

让年轻人成为创新最大驱动力

年轻人是创新最大的驱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鄂维南说,如何将年轻人的创新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出来,是中央创新区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表示,美国真正创新比较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知名高校。南通要做好本地高校,“只有把高校做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形成创新的动力”。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严纯华看来,强化提升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最高、最大的梧桐树”,是当前亟需做的事。他建议,南通要结合区域优势、国家战略,将本土的体面大学,变成“有名大学”进而成为“知名大学”;在普通教育上,也要尽可能鼓励孩子创新实践,让每个学生快乐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蔡美峰说,创新区建设最根本就是抓创业人才,人才一个是自己培养,一个是引进,“要把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放在创新区最突出的位置”。

 

(此稿刊登于2017年8月20日《南通日报》A1、A2版)

责任编辑:严惠慈